hubbard
Jun 22, 2024

東漢建安十三年,孫權提平東校尉賀齊為威武中郎將,令其討伐黟、殲等地的山越,平叛後獲得大量山越人口。黃武四年,因安置山越民致使人口增多,遂析富春縣地增設建德桐廬新昌三縣,屬吳郡。並於明清桐廬縣治以西十五里漏港灘築有城池。

清初桐廬縣圖

此即桐廬建縣之始,在桐廬縣誌中記載有“桐溪”“桐山”“桐洲”,其名由來蓋因建縣前地屬富春縣桐溪鄉。桐溪(江)為徽州衢州、金華三水入境合流之稱謂,進入桐廬境內後再接入富春江新安江桐廬至富春段)。

1843年桐廬縣輿圖

南朝陳禎明元年,桐廬縣改屬錢唐郡。隋開皇九年平滅南陳,桐廬縣被廢,其地併入錢唐縣,屬杭州,三國古城亦遭廢棄。仁壽二年鴻臚寺丞蘇倫復置桐廬縣,將新縣治設於桐江西山莊,屬睦州

清代桐廬縣志縣治圖

武德四年,李子通偽朝析桐廬西北七鄉置分水縣,又設嚴州治桐廬縣。武德七年江南平定,朝廷又廢嚴州,桐廬仍隸睦州。貞觀二十年,移縣治於桐廬鄉,並築城。開元二十六年,因縣城低窪易澇,遂移治桐江口,但並未築城。

民國桐廬縣簡圖

唐末光化三年,佔據杭州的錢鏐將桐廬劃歸杭州鎮海軍節度。宋太平興國三年,吳越納土歸宋,桐廬復屬睦州。此後睦州歷經宋元明清四代改名嚴州、建德路、建安府、嚴州府,桐廬始終隸屬於其下。

1932年國民政府陸軍部測繪桐廬縣治

1943年浙江省桐廬縣圖

宋朝桐廬縣額設廂軍175人。明朝桐廬在嚴州守禦千戶所防守範圍內,本縣分守官兵283人。清代境內設桐廬、中山、銅沙洲三汛,負責境內治安補盜及糧食水運安全。

1943年桐廬縣城區圖

1968年美國衛星拍攝的桐廬縣城區域

桐廬雖無城,但有城門四座。南門建於宋神宗元豐年間,由知縣孫景初建,名為望杭,明嘉靖四十三年重建改名迎薰。北門亦建於宋代,原名通衢,嘉靖四十三年重建改名拱極。東門建於明崇禎六年,名曰啟明。西門始建年代不詳,原名長庚,雍正元年重修改名為阜成,鹹豐年間因戰亂被毀,光緒初移址小嶺重建,改名四美,民國時又移建於山麓仍用長庚舊名。